古稀之年的李愛昌希望能盡快見到老戰友。
“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和籍貫,能找到他嗎?”9月10日,銀川市興慶區天下川西區70歲老人李愛昌找到麗景街道康平社區黨委書記鄭鑫,希望借助社區力量幫他尋找戰友。為了擴大影響面,鄭鑫撥打了寧夏日報新聞熱線18909599990,求助報社一起幫老人找戰友。
李愛昌1976年入伍,那一年,他剛滿20歲。因入伍前從事過電工,到部隊第二年,他被分到負責架桿、布線的崗位。“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了戰友杜智民。”李愛昌回憶,杜智民年長他3歲,陜西省渭南市華縣人,“我倆一間宿舍,都是年紀輕輕穿上戎裝,背景相似、志趣相投,我們無話不談。”
戰友情本已動人,杜智民又以精湛的技術在工作中處處幫助李愛昌,這種亦師亦友的感情更令人難忘:“工作中,他耐心、細致、樂于助人,我從心底佩服他,愿意尊他為老師。”
年輕的“小杜老師”要結婚了,新娘是他同鄉。“結婚當天,他和新婚妻子給戰友們發了喜糖和瓜子,雖然沒有啥儀式,可大家都覺得這場婚禮熱鬧非凡。”李愛昌說,“新婚洞房就是我們的宿舍,他休了3天婚假,我在外面‘借宿’了3天。”
婚后第三天,新媳婦準備回家。那天早晨,杜智民和愛人專門包了餃子,請李愛昌一同用餐。“那天的餃子真香啊,滿滿的‘家味道’。”這頓餃子讓李愛昌記憶尤深。
年輕時總覺時光太慢,再憶起已是兩鬢白霜。
1979年,李愛昌與杜智民分赴不同連隊,人生有過交集的兩個年輕人越行越遠。
“自從下了連隊,我們就再沒見過面。退役后我回到寧夏,工作、成家,生活安穩,可我心中一直有個愿望,想再和‘小杜老師’見個面。”李愛昌說,20世紀80年代家里沒有電話,再加上地址不詳,想與“失聯”多年的戰友取得聯系難上加難。“我輾轉聽說他退役后回了老家,可人海茫茫,怎么尋人?”
“40多年沒見了,現在的互聯網技術這么發達,我希望能盡快找到杜智民,與他再敘戰友情、再話師生誼。”李愛昌期待著。(記者 秦磊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