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11日,馬建強的初中同學來看望馬西兒。 (由受訪者提供)
3月24日,馬西兒(右)與丈夫的初中同學楊桂珍聊天。 記者 王瑞 攝
2020年1月12日,馬建強的同學去看望在醫院照顧孩子的馬西兒(中)。(由受訪者提供)
20多年前,馬西兒的丈夫馬建強因車禍意外去世,才30歲的馬西兒獨自承擔起撫養4個未成年孩子的重擔。
2000年,馬秀萍得知了同學馬建強去世的事,想辦法聯系到馬西兒,主動負擔了幾個孩子每年學習資料、用具的費用。從2014年開始,為老同學遺孀和孩子捐款捐物的同學越來越多。大家約定,以后每年都去看望一次馬西兒和孩子們。
回眸過去的10年,這場愛心接力沒有間斷過。從2014年到現在,參與幫助馬西兒一家的志愿者、愛心人士、馬建強生前的同學已超過200人次,捐款金額達4萬元。現在,馬西兒的3個兒子已經成年,最小的兒子正在上大學,日子慢慢好起來了。
馬西兒自述:我要在黑夜中摸索著前進
我叫馬西兒,家住西吉縣火石寨鄉羅莊村。20多年前,丈夫(馬建強)車禍去世后,就像天塌下來一樣,看著家里透風的墻、已經見底的糧食缸,還有4個兒子,我甚至不敢留給自己一點傷心的時間。我真的不敢想象接下來的日子該怎么過。那時候,我才30歲。
最困難的時候,是丈夫和娘家的親戚每家幾碗米、幾斤面,給我們母子湊出來600多斤的口糧,我們總算不為吃飯發愁了。
也有人勸我改嫁。帶著所有孩子改嫁很不現實,但是他們都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,我舍不下任何一個。所以就干脆打消了再嫁的念頭。
當時,我的身體一直不太好,又得帶孩子,所以只能勉強種種地,農閑時節在縣城打零工、擺地攤。好在幾個孩子比較懂事和體諒我,很少闖禍,沒讓我操太多心。只是家里條件實在困難,兩個大點的兒子初中畢業后先后遠赴新疆打工,較小的兩個兒子繼續上學。
2000年,一位叫馬秀萍的女士找到我。后來我才知道,她是西吉縣寶寶書店的老板,也是我丈夫的初中同學。“老班長(馬建強)怎么就走了呢?真的太突然了。”秀萍提起我的丈夫,百感交集。也是從那年開始,每年她都會來看望我們,孩子們每年上學時的教輔資料也是她從自己家書店拿來的。
2014年,丈夫的初中同學結伴來了我家。他們是在1984年一起念過初中的同學,很難想象,30多年(從2014年往前算)過去了,他們還記著建強。從那之后,他們每年都會來看我們。
直到現在,我都清晰地記得他們從遠處走來的樣子。
2019年,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,我家的房子通過農村危房改造也換了新面貌。房屋改造時連續多天陰雨,好不容易雨停了,后面又遇到了雪天。大雨里,我站在蓋了一半房子的院子里,看著被雨水澆濕的水泥還有其他材料,真的有一種堅持不下去的感覺。
回憶起過去的20多年,建強的同學們就像一束光。他們的真誠和關心,就像是一捆粗粗的繩子綁在我的腰間,一直牽著我往前走,也幫我提著一股子精氣神,讓我能積極樂觀地過日子。
那時候的日子,苦得我真的不想回頭看。但我心里的想法是: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,哪怕面前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,我也要摸索著往前走。因為烏云之上,必有晴空。
愛心接力小隊從三五人到200多人
“那時候我兒子還沒出生,應該是2000年。我看著孤兒寡母的他們,再想起因車禍去世的建強大哥,還是挺悲傷和心疼的。”3月31日,記者見到馬秀萍時她正在自己的書店忙碌,她回憶起之前看望和幫助馬西兒母子時,多次強調:“大家對馬西兒家關心和關注,不僅僅是因為對他們遭遇的同情。最主要的原因,是我們都記得建強大哥的好。”記者在馬建強的初中同學王寶山、陳常榮處也聽到了類似的話。
“1984年,我在西吉縣回中讀初一,他家里條件不太好,比同齡人讀書晚,性格淳厚樸實。幾十年未見,沒想到再聽到他的音信,已經天各一方了。”早在2022年2月28日記者第一次采訪時,王寶山回憶起往日時光,紅了眼睛,“2015年,同學馬旭聯系我們,說再捐款的時候記得通知他。2016年11月,我們在同學群里發布了不記名募捐活動,當時很多同學都參與進來了,有捐50元、100元、200元的,我們共募集了5000多元善款。”
“建強大哥是我們班的班長,是個熱心腸。”陳常榮和馬建強是住上下鋪的好朋友,他告訴記者,他們的班級是一個很團結的集體。盡管大家幾十年沒聯系了,但是得知建強去世的消息以及其妻兒的艱難處境后,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伸出援手。
志愿者馬文海記錄下了這些年的感人時刻。記者從馬建強的初中同學那里了解到,原來他不僅僅是記錄者。2014年的時候,馬文海了解到馬西兒家里的情況后,每年都會與其他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。同時他對馬西兒家正在讀書的兒子進行一對一資助。
“孩子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玩具、一件漂亮的新衣,都是穿別人的舊衣物長大的。村里其他人早早就住上了新房子,唯獨馬西兒家的破舊房子面臨倒塌的危險,甚至一度借住在別人家的舊房子里。”馬文海回憶,盡管生活不易,但馬西兒從未抱怨過,她是個溫和而堅強的人。
作為幫助馬西兒一家最早的人,馬秀萍是公認的熱心人。據了解,她和朋友一起還資助了一位考上重點大學的大學生,兩個人共同分擔了這個孩子大學四年的學費。除此之外,馬秀萍還主動參與過很多公益活動。
馬建強生前的初中同學楊桂珍是西吉縣一學校的教師,她負責每年募捐活動的具體事項,“大家都很積極主動地參與捐款,為了不難為沒有工作、家境比較貧困的同學,我們公布捐款總額,不公布捐款人姓名和金額,只是制成清單留存,對金額有疑問的可以查看”。
馬西兒多次拒絕過丈夫同學的捐款。她覺得每個人都不容易,自己難以承受大家的盛情。“我們對她說,大家之所以這些年堅持下來,都是因為同窗情誼,還有對這位老哥的緬懷。”王寶山告訴記者。
人有時就像一只在暗夜里發光和飛翔的螢火蟲。1984年,馬建強用自己身上的微光溫暖了身邊的人。30多年后,這些被溫暖過的同學,最終匯聚成一片光的海洋,把溫暖傳遞給他的妻子和孩子。
從2014年開始,這10年來的愛心接力從未間斷,參與幫助馬西兒一家的馬建強生前的初中同學、小學同學、志愿者、愛心人士已超過200人次。包括馬文海在內的多位志愿者,他們與馬西兒素不相識,卻在了解到這個故事后主動進行接力,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。(記者 王瑞)
記者手記 | 最暖“同窗情”
“我覺得用什么語言來形容小說《活著》里的故事,都是蒼白無力的。而余華用‘活著’這兩個字作為書名,再恰當不過了,是啊,富貴他還活著,苦難也沒有把他擊垮,這就夠了。馬西兒給我的印象就是這樣的。”一位參與過這場愛心接力的愛心人士覺得,了解馬西兒一家的人都知道,這位母親的前半生如同《活著》一樣,寫盡了人生的苦難,但她的經歷絕不是為了歌頌苦難——最令人動容的是,對他們而言,活著,本身就是一種能量。
記者從馬西兒和身邊人身上看到了這種可持續并且始終澎湃的能量。
首先,馬西兒的堅強是可持續的,就像她說的:“哪怕面前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,我也要摸索著往前走。”一人撫養孩子的艱辛從來沒有打垮過這位母親。如今,日子雖好過了,但馬西兒的幾個兒子都沒有成家,二兒子又身患重病。
馬建強同窗的關愛也是可持續的。令記者感動的是,他們對馬西兒一家的關心沒有止于每年的捐款和探望。他們自發關注著她與孩子的生活,在馬西兒兒子生病的時候,同學們專門抽出時間去探望。
當然,這份關愛的輻射力亦是可持續的,十多年來,在馬建強同窗的影響下,越來越多的人(愛心人士、志愿者)參與到幫助馬西兒一家的行動中。
“馬秀萍的丈夫也在2018年去世了,她自己其實也不容易,但是她還是風雨無阻地堅持著對馬西兒一家的幫助,還幫馬西兒的大兒子介紹工作。”馬建強生前一位同學告訴記者,馬秀萍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記者在對馬建強初中同學的采訪中不止一次聽到:“我們的班級是個特別團結的班級。”是啊,10年的愛心接力滿含著同窗情,同時也彰顯著持之以恒的志愿精神——從同窗之誼到守望相助的身邊善行,再到跨越山海、心手相牽的網絡義舉;從“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”的社會風尚,到攜手前行、行穩致遠的價值共識,這種精神已熔鑄于社會發展與時代脈動之中。